内观一生活的艺木(二十一)

2024-05-16 00:23:04

第九章 目标
有生就有灭。(注一)

体验这个实相是佛法的要旨。身与心仅是不断生灭的过程,我们对短暂且没有实体的过程产生执着,就会有痛苦。如果我们体验到这些过程的无常性,执着就会消失,这就是内观者的工作:观察自身内在不断变化的感受,以明白无常的性质。当感受生起时,不起任何习性反应,只是让它生起又灭去,这样的话,旧习性会浮上表面然后灭去。旧习性和执着停止,痛苦也会停止,我们才会获得解脱自在。这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必须不断用功,每走一步都会获得一步的利益。唯有不断的努力、耐心、坚持、持续地练习,才可以抵达目标。

洞察究竟的实相

练习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先学会这个技巧,知道怎么做和为何而做;第二,实际练习;第三,洞察实相,用这个技巧去贯穿自身实相的底层,而迈向最后目标。

佛陀并没有否认人类(包括他自己)的形状、颜色、口味、气息、苦乐、念头和情绪的存在,他只是强调这并非究竟的实相。在一般的观察,我们只注意到大范围的构造,而这些构造是由更细微的现象构成的;只注意大范围而忽略内在细微的成分,会让我们只看到它们主要的差异点,然后给以区分加上标签形成偏见,而有了好恶--这过程便发展成贪爱和瞋恨。为了脱离贪瞋的习性,我们不仅要全盘关照,且要深观以洞察表相之下的现象,而这正是内观者所要做的。

刚开始从身体各部分、四肢及各器官作自我检验,进一步的检查会发现身体有些部分是紧硬的固体、有些是柔软的流体、有些在动、有些静止不动,或许我们会感觉身体的温度与周围环境不同,所有的观察将有益于培养更强的觉察自己。但这些仍只是在观察某个组合体的表相,因此依旧会有喜好,偏见及贪爱瞋恨。

只要内观者继续练习觉知自身的感受,原先被忽略的细微感受会显露出来。首先会感觉在身体不同部位有不同形式的感受,这些感受会生起、持续一会儿,最后灭去。虽然我们此时已经超越表面的层面,但仍只是在观察粗显实相的整体构造而已,因此我们还未从贪爱、瞋恨中解脱出来。

如果我们认真的持续练,迟早能体会到感受变化的本质,此时通体有一直的细微感受,这些感受很快的生起与灭去。我们已经超越整体构造的感受,了解构成的内部现象--它们是由次原子微粒所构成的!我们直接体验这些微粒的现象本质--不断生起与灭去。此时,无论我们观察内在的什么,不管是血液或骨骼、固体、液体或气体、丑陋或美丽,只觉察到一团不能区分的振动。我们的区别心及给予名标终于停止下来。我们已经经历身体内在结构的究竟实相;也就是说,不断的变化、生起和灭去。

同样地,内心过程的明显实相也可以穿透到较细微的层面。比如说,内心依着过去的习惯,生起喜欢、不喜欢的念头,接着内心重复并加深这种喜恶反应,它旧发展成贪爱或瞋恨。一般人只能觉察到这强烈的反应。以这种表层的认知,人们开始判别愉快与不愉快、好与坏、要与不要。与观察表相物质的方法相同,对待强烈的情绪反应亦可使用相同的方法。我们开始以观察自身的感受来观察,,它必定会消融。正如同物质只是次原子微粒的细微波动,强烈的情绪也只是对感受的瞬间好恶、瞬间习性反应的整体形态而已。一旦强烈情绪消融成细微的形式,情绪就无法控制我们。

在观察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坚硬感受之后,我们进一步觉知细微一致的感受,在身体内部不断生起与灭去。由于感受急速的出现与消失,我们可以体验到一阵阵的波动通过身体,无论停留注意力在身体上哪一部位,我们所体验到的无非是生起与灭去。无论心中何种念头生起,我们都能察觉到伴随而来的身体感受,生起之后随即灭去。我们经由身心表面坚实的消融,体验到身心与心理习性的究竟实相:只有振动生起与灭去。经历过这种实相的人说:

这世界是火、这世界是烟、这世界正在燃烧、这世界正在振动着。(注二)

要达到消融阶段,内观者必须要培养觉知与平等心,如同科学家增加显微镜的倍率,以观察更细微的现象,培养觉知与平等心,即有能力观察内在更细微的实相。

当消融发生时,这种经验非常愉快。所有的疼痛已经消失,没有感受的部位已经消失,只觉得安详、快乐与喜乐。佛陀形容它如下:

体证到身心的生灭时,他可享受到喜乐和轻安。他将证得和圣者一样的无死。(注三)

当身心表面的坚实感因修行而消融时,喜乐必然生起。这样的愉快感,会让我们误认为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只是一个中途站。我们必须再接再厉,才能体验超越身心的究竟真相而达到完全的解脱自在。

佛陀的这些话在实际修习中变得很清楚易懂。从粗糙到细微,我们开始享受通体流畅之感,然后这种电流突然消失,我们再度体验在某些部分有紧张、不愉快的感觉,或许有些部分没有感受。心里再度经验紧张的情绪时,如果我们开始厌恶这新情况并渴望电流振动再回来,我们就未了解内观,因为我们已经转入趋乐避苦的游戏中,这就和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在玩的游戏相同--无止尽的拉与推、吸引与排斥的循环中,如此将只有痛苦。

但当智慧增长,我们知道在消融经验后,粗重感受再度出现意味着进步而非退步。我们练习内观并不以体验某种特殊感受为目的,而是要从习性反应中解脱。如果我们对感受起习性反应,就增长痛苦。反之如果我们保持平稳,使某些旧习性消失,如此感受变成一种解脱痛苦的工具。观察不愉快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瞋恨;观察愉快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贪欲;观察中性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无知。因为感受或经验没有所谓好或坏,对它保持平衡心就是好的;失去平等心就是坏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应用每个感受作为根除习性反应的工具;这个阶段就是所谓“行舍”(sankharaupekkha)--对所有习性反应保持平等心,如此就会一步步走向解脱的究竟实相:涅槃。

解脱的经验

解脱是可能的。人可以从习性反应、痛苦中获得自由。佛陀说:

这种经验超越身心世界,不是此界、不是彼界、不是二者、不是日月、我称它无生无灭、无住也无生死。它不需要支持、不需要培养、不需要根基,这是痛苦的终点。(注四)

佛陀也说:

有一个无生、无成、无为、无条件的存在。若非如此,将无法从有生、有成、有为、有条件中解脱出来。但因为有一个无生、无成、无为、无条件的存在,才能从有生、有成、有为、有条件中解脱出来。(注五)

涅槃并非只是死后的状态,它是此处此刻可经验到的。用否定语来措辞形容它并非因它是负面的经验,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形容涅槃。每种语言都有描述身心现象的用语,但没有用语或观念可描述超越身心的东西。任何类型、任何比较都无法形容,我们只能用“它不是什么”来形容它。

事实上,想要去形容涅槃是毫无意义的,任何的形容只会带来混淆,不必去讨论或争辩它是什么,重要的是去体验它。佛陀说:

能息灭痛苦的珍贵真理,必须亲自去实践它。(注六)

当一个人已证得涅槃时,涅槃对他而言才是真实的,此时所有对涅槃的争辩都变得不相关了!

想要体验解脱的究竟实相,首先必须穿越表面的实相,去经验身心的消融状态。越能穿越表面的实相,就越能止息贪瞋和执着,也就越接近究竟的实相。一步一步努力去做,自然就能到达涅槃的境界。不必去渴求,或怀疑它的出现。所有正确修习正法的人都会到达这个境界。涅槃何时会出现,没有人知道,一部分依各人所累积的习性反应而定;一部分依各人努力根除的程度而定。要达到此目标,我们所能做且必须做的就是持续观察而不起习性反应。

我们无法决定何时会证得涅槃,但我们可以确定使自己朝向目标不断前进。我们可以控制现在的心。无论体内或外在发生什么事,都能保持平等心,此时此刻我们就达到解脱。已到达这种最终目的人说:

贪瞋痴的息灭就是涅槃。(注七)

内心灭除贪瞋痴,就体验到解脱。

我们正确修习内观的每一分钟,都可以体验解脱。毕竟,法的定义是不仅在未来,当下也有结果,在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会得到好处,而且每步都直接能向此目标。此时此刻,心远离了习性反应,就有一颗安详的心,每个这样的时刻使我们越接近全然的解脱。

我们不能努力去培养涅槃;因为涅槃是培养不出来的,它原本就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努力培养通向涅槃的特质--平等心的特质。观察实相而无习性反应的每一时刻,我们就向究竟的实相前进。心的最佳特质是拥有全然觉知实相的平等心。

真正的快乐

佛陀曾被问及何谓真正的快乐,他举出许多产生快乐的正当行为,这些行为才是真正的幸福。所有的幸福(喜悦)分成两类:一是实现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而造福他人(众善奉行);一是自净其意(净化内心)。个人的善是无法脱离他人的善,最后佛陀说:

当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稳,不受动摇,没有瞋恨,不生不净烦恼,总是觉得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快乐。(注八)

在个人身心的小宇宙中或外面世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能面对它--没有紧张,没有被压抑的贪瞋心--而是用全然的放松,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不论是面对喜欢或不喜欢、想要或不想要的每种状态,都没有焦虑,在了解无常后感到全然的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喜悦。

明白你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任何事可以击败你,你可以微笑地接纳生活中的一切--这就是心的完全平等,也是真正的解脱。透过内观的修习,当下就可以获得这些。真正的平等心并不是消极的疏离,不是逃避生活的困境,也不是把头藏在沙堆里的人。心的真正平衡是基于对问题的全然觉知,能觉知所有层面的实相。

没有贪瞋心并不是无感觉地忽视他人的痛苦,而只管享受自己的解脱。相反地,真正地平等心有很恰当的称呼:“圣者的无分别”。它是生动有力的品质,是内心净化的表现。当一个人能从盲目反应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它的心开始能采取对自己或他人有创意的、有建设性的、有意的积极行为,有了平等心(舍),纯净心的其它物质会接着产生: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的善意与爱心(慈);同情别人的失败与痛苦(悲);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好运(喜),这四种物质是修习内观必然的结果。

原先,我们总是留住自己喜好的,而把不喜欢的推给别人,而现在我们明白自己的快乐并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牺牲上;给别人快乐才会带给自己快乐。因此我们要与人分享我们的安详,并且脱离痛苦,体验解脱的喜乐,我们体会到这就是最大的善。因此我们也希望别人能体验这种安详,并发现这个离苦的方法。

这就是修习内观的合理总结:metta bhavana(修慈)--对他人生起善意。以前刚开始,可能只有口头上的修慈悲心,内心深处贪瞋仍继续着。而现在习性反应的过程有时会停止,自我的恶习消失,从内心深处自然地生起善意、慈悲。以纯净心全力为后盾,慈悲心变得强而有力,能产生安详和谐的气氛,来利益众生。

有人觉得保持平等心就无法过多彩多姿的生活,就好像画家有许多色彩可挑选,却只选用灰色。或有人会弹钢琴,但是只选择强奏C中音。这是对平等心的误解。事实上,以往这钢琴已经走调而且我们不知如何弹奏它,若只是胡乱敲击键盘自我表现一番,如此只会弹出不和谐的音调。但如果学会调音并正确弹奏乐器,就可以产生音乐,从键盘最低到最高的音阶,所弹奏出的每个音符都是和谐而美好。

佛陀曾说:净化内心之后,能获得圆满的智慧,我们经历到“喜、悦、平静、觉知、彻悟、真乐”(注九)有了平等心,我们更能享受生命。当愉快时,我们当下具有全然不散乱的觉知去尽情欣赏它。但当愉快的经验消失,我们不会苦恼,我们依然微笑,明白它终究会改变的。同样的,不愉快时,我们也不会沮丧,会去了解实情,并且也许能找出解决之道。假如我们力有未逮,还是可以保持祥和,因为我们充分知道这种现象是无常,一定会消失。这样心情放松,我们可拥有更愉快和丰富的生命。

有一个故事提到,缅甸人曾经批评乌巴庆的学生们说:“你们欠缺内观者应有的严肃举止。”批评者承认这些内观者在课程当中认真地学习,但课后他们总是显得愉快而面带微笑。当这些批评传到受人尊重的缅甸和尚伟布萨亚道(Webu Sayadaw)的耳朵中,他说:“他们微笑,因为他们能微笑。”他们的微笑并非是执着或无知的微笑,而是法的微笑。一个已净化内心的人不会再愁眉苦脸。当痛苦去除,他自然微笑。学得解脱之道,他就自然地感到快乐。

这微笑发自内心,表现出安详、平等与善意。每种情况下都保持灿烂的微笑,这是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法的目标。

Halloween Shark Long Sleeve Casual Shirt Women, Men, Couple, Unisex

Halloween Shark Long Sleeve Casual Shirt Women, Men, Couple, Unisex

Halloween Sharks Long Sleeve Casual Shirt Women, Men, Couple, Unisex

Halloween Skeleton And Pumpkin Print Men's Baseball Jersey 3D Print

Halloween Skeleton And Pumpkin Print Pet Car Back Seat Cover, Dog, Cat Lovers

Halloween Skeleton Party Pattern Print Men's Baseball Jersey 3D Print

Halloween Skeleton Party Pattern Print Pet Car Back Seat Cover, Dog, Cat Lovers

Halloween Skull And Bone Pattern Print Men's Baseball Jersey 3D Print

Juneteenth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Day: No Justice No Peace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Free Ish Since 1865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Freedom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Freedom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Freedom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Juneteenth Freedom Customize Design, Personalized Garden Flag, House Flag Double Sided, Home Design Outdoor Porch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