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024-05-09 20:57:57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ZT]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115师一部歼敌先头,阻其沿公路南窜之路;一部分割包围日军后尾部队,断其退路;一部冲过公路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断先期占领东跑池的日军回援;一部阻断日军第五师团派出的增援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全歼被围日军,大获全胜。

  此战,取得重大战果。八路军115师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一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近百辆,缴获轻重武器数百支。它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

 

误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是一回事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

 
大捷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同一关系?抑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历史发展的内涵及其本质的大问题。故应正名而求实。

 

  几十年来,涉及平型关抗战的著作和文章,多把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和第二战区的平型关战役混为一谈,有的还明确写道‘平型关大捷就是平型关战役”。其实,历史上的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并不是一回事。

  战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大小战斗的总和,是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在统一指挥下实施的,属于战争与战斗间的作战行动。

  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第十八集团军115师根据第六集团军制定的“25日在平型关出击计划”,在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板垣师团21旅,配合了友军的正面作战。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马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平型关战役,是全面抗战开始后华北战场上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国共两党军队首次团结对日作战。平型关战役中国方面前期总指挥为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后期总指挥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投入兵力为第六集团军、第七集团军、以孙楚为军长的第33军、以刘茂恩为军长的第15军、以高桂滋为军长的第17军、以傅作义为军长的第35军、以陈长捷为军长的第61军、以郭宗汾为军长的第2军、以王靖国为军长的第19军、以朱德为总司令的第十八集团军等11个军约15万兵力,从1937年9月3日制订作战计划开始,至10月2日中国军队全线撤退结束,历时一个月。日本侵略军方面参战部队,有日军板垣征四郎中将为师团长的第五师团(在日军内部号称“钢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后改称蒙疆兵团)、满洲国靖安军。平型关战役共经历较大会战和战斗二十多次,是抗日战争初期一个中等规模的战役。

平型关大捷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大量兵力,企图在三个月内歼灭中国。到1937年9月底,日军进攻矛头直指太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平型关大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的。

  平型关是山西东北的一个著名要塞,地势十分险要,是太原的门户。日军企图攻取平型关,打开夺取太原的通路。担任向平型关进攻任务的是日本著名的坂塬集团。

  中国军队决定誓死保卫平型关。担任截击任务的是八路军第115师。根据平型关的地形特点,115师决定以隐蔽伏击手段,歼灭来犯的日军。

 

 

  战前形势―――日军攻陷大同

  1937年初秋,南口前线部队抗击着日军板垣师团的猛攻。与此同时,日军东条纵队也同时猛攻张家口。守军第二十九军刘汝明部不战而退,阎锡山的第61军反攻不力,张家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军下一个矛头所向是第二战区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山西。

  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军事上被兵家称之为“华北之锁钥”。所以日军欲统治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或平型关。

  但是日军占领南口、张家口后,图晋方向是西北之大同,还是东北之平型关?阎锡山判断,日军为运送部队、军火,展开机械化部队,发挥其优势,必然把锋芒指向大同。据此,他部署了大同会战计划。

平型关战役部署——作战计划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心,把行营(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人员及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会商,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其“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平型关战役战斗序列表

  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前期),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后期)。

  第33军:军长孙楚(前期实际总指挥),下辖73师,师长刘奉滨;独立旅3旅,旅长章拯宇;独立旅1旅,旅长孟宪吉。

  第15军:军长刘茂恩,辖64师,师长吴庭麟;65师,刘茂恩兼。

  第17军:军长高桂滋,辖21师,师长李仙洲;84师,高桂滋兼。

  第35军:军长傅作义,辖211旅,旅长孙呈峰;218旅,旅长董其武。

  第61军:军长陈长捷,辖208旅,旅长吕瑞英;217旅,旅长梁春溥;新编第4旅,旅长于镇河。

  第2军:军长郭宗汾,辖71师,师长郭宗汾;202旅,旅长陈光斗;214旅,旅长赵晋;新编独立1旅,旅长陈庆华。

  第34军:军长杨澄源,辖196旅,旅长姜玉贞;203旅,旅长梁鉴堂(此两旅包括旅长在内几乎全部牺牲)。

  第19军:军长王靖国,以三个旅兵力守代县,外加炮兵团附归19军序列,骑兵军以三个骑兵师置于集宁一带。

  第8军:115师,师长林彪;129师,师长贺龙。分别于平型关、忻口、原平一带展开。另有刘汝明军驻蔚县一带。

  综上所述,投入平型关会战(9月3日作战计划称晋北战役及平型关会战)的兵力共11个军、10余万人。

战事分析:平型关战役兵力部署

  ⑴平型关正面。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在大营前指挥孙楚的第33军和高桂滋的第17军及第73师(73师是孙楚指挥的,布防区域与17军连接),布防于平型关、团城口南北线上,右起五台山东北,排列独立旅3旅、73师、独立旅8旅于平型关正面;北面团城口内并列17军的84师和21师各就已设阵地,掩护雁北各部撤入雁门山、恒山以内,先凭险阻击并消耗敌人,再主动向南转移,分从大营、沙河隐入五台山,为南机动兵,待机出击。

  ⑵雁门关北侧。主战场的北侧依恒山、雁门山为屏障,除置刘茂恩第15军于恒山外,以34军第101师和梁鉴堂旅分守北娄口、茹越口间的已设阵地。重点于繁峙北的茹越口,从太原来的姜玉贞旅到繁峙以北地区归入34军序列。

  ⑶决战地带。沙河及繁峙城间地区为决战地带。以刘潭馥200独立旅附山炮营置于沙河镇东,占广大正面,东连孙楚兵团,北连刘茂恩军,对从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诱至繁峙,使之胶着于繁峙城东的主决战阵地前。以第一、二预备军各附一个山炮营于繁峙城的南北线上,以五台山的北台顶、繁峙城垣、恒山顶为支撑点,构成对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的坚强抵抗阵地。第一预备军在南,保持重点于五台山北麓;第二预备军在北,保持重点在繁峙城,吸引敌人使之胶着于主阵地前,以利于南北机动兵团钳击。

  ⑷机动兵团。傅作义指挥31军、15军为北机动兵团,从繁峙展开,孙楚指挥以17军为主力的南机动兵团,从团城口一带出击,以孟宪吉旅及73师抄袭平型关,断敌后方。

详细攻略:平型关多场战役的主要过程

  1、阎锡山、周恩来会商战役计划,国共军队为御外侮协同作战。

      2、团城口激战失守,郭宗汾出击被围

  阎锡山得知八路军进展情况后,即派预备军加强平型关北翼的出击力量。孙楚为配合115师抄袭敌后,即令郭宗汾的预备第2军联系团城口高桂滋指挥的84师出击。23日夜,敌人曾对东西跑池高地发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伤亡近两千人,损失惨重。

      3、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4、团城口反攻战

  如前所述,郭宗汾部被围后,阎锡山鉴于杨爱源、孙楚缺乏统御各军的能力(高桂滋擅自弃守团城口,致使郭宗汾部出击被围),遂令傅作义进至大营,负责平型关战役的总指挥,并调陈长捷61军急援平型关。

  5、鹞子涧激战

  26日,日军为阻击陈61军进攻,从鹞子涧和平型关正面抽兵来援(故团城口反攻战实有利于26日115师歼日军500余人的战斗)。占领迷回北山的程团官兵曾屡次上书请战,为国杀敌立功。这次一举攻下迷回北山,连挫敌人反扑之势,不待旅部主力到来,即如脱弦之箭,一举占领鹞子涧。

  6、东跑池血战

  东跑池位于平型关偏东北,为保平型关正面要点,孙楚33军之独立8旅在此布防,从9月23日到26日,敌我双方反复争夺东跑池,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

  7、茹越口失守,全线撤退

  我军在部署对平型关之敌的围歼决战,敌东条纵队乘平型关鏖战之机,于9月28日一举突破恒山、雁门关的接合部茹越口,杨澄源的34军退入繁峙。10月2日夜,全线开始撤退,平型关撤退,平型关战役结束。

平型关大捷有何政治作用及历史意义?

  第一,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初步稳定了华北混乱溃败的战局。

  自“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一直采取不抵抗主义,并压制爱国军民的抗日活动,致使日寇在中国领土上为所欲为,“所向无敌”。这就助长了日寇的骄狂气焰,他们简直视中国军队为草芥,说什么中日开战,只需三个月,日军就可全部消灭中国军队,占领全中国。平型关一役,使它吃了一个大败仗,其主力或被围歼,或如破网之鱼,慌忙突逃。日军“精锐师团”这个不光彩的纪录,有力地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第二,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推动了全国抗战高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连吃败仗,祖国大好河山日益沦于敌手。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借题发挥,瓦解斗志,“亡国论”甚嚣尘上,搅得国人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严峻时刻,从平型关头传来捷报,举国上下“闻风振奋”。人们从八路军“克敌扬威”的喜讯中,产生了希望。祝捷贺电象雪片似的飞向八路军总部。在短短几天内,朱、彭正副总司令就收到了一百多封贺电。其中有国民党自蒋介石以下的党政军要员发来的,有各民众团体和爱国民主人士发来的,还有旅欧美等海外侨胞发来的,可谓万众一心,“欢呼雀跃”。仅此一端,就足以说明平型关胜利对人民抗战情绪的巨大鼓舞。

  第三,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威望,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

  我党我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在穷乡僻壤中开展斗争,红色根据地发展鼎盛时期,最大的中央苏区人口也只有二百五十万人。除苏区人民外,全国几亿人民对我党我军了解甚少,加之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诽谤中伤,不少人对我党我军还有误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竟一举打败日寇精锐师团,威震中外,使国民党及其军队相形见绌。于是人们刮目相看,从我党我军的坚决抗战的事实中,认识到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深信我党抗战救国,确实“言必信,行必果”,从而把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八路军身上。许多热血青年不顾国民党的阻挠,纷纷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和八路军部队。

揭秘:平型关大捷谁是主要的领导人?

      第115师首战平型关大捷,由林彪指挥的.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这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性打击,因而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方针的一次辉煌胜利。但这次大捷之得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从更广阔的背景看,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投入总兵力而言,八路军115师投入4个团的兵力,共有大约12000人,大约是平型关战役我方投入总兵力的八分之一;以战略目标而言,这次战斗是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在平型关地区围歼敌军而进行的一次突袭。

      林彪三勘平型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占领平津后,调集重兵沿津浦、平汉、平绥路向华北展开猖狂进攻。在华北战场上,国民党守军节节抵抗,连连败退,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华北形势十分危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尚未改编完毕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和独立团作为抗日先遣队,于1937年8月22日,率先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

  兵力单薄、装备很差的八路军,如何打好出师抗日第一仗,是八路军从最高统帅到一一五师将领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认为第一仗必须打胜,第一个战斗的胜败,对全局有极大的影响。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在战前对各级指挥员们说:这一仗必须打好,打败了或打个平手都不行,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在盼望八路军的第一个捷报。

  作为一一五师师长的林彪,深知与日军这第一次仗的分量。自进入山西抗日前线以来,他就日夜思考如何打好出师抗日的第一仗。在太原和原平停留的日子里,林彪整天在地图上面勾勾画画。在这幅地图上他勾画最多的地方,是灵丘至大营这一段崇山峻岭中的峡谷地带,这是日军进攻平型关的必经之路。林彪设想在这里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给全国人民一个振奋!

      据林彪警卫员杨兴桂回忆,为了熟悉作战地域地形,打一个有准备有把握之仗,林彪曾三次亲自到平型关及东侧的乔沟一带进行实地勘察。

平型关大捷不是骗局:日军真实伤亡人数

      1.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多少日军

  1937年9月25日发生的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了多少日军?中国方面有10000(蒋介石贺电)、3000(长期使用的数字)和1000(少数著作使用)之分。从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来看,前两者都不大可能,属于战时为鼓舞士气而进行的宣传。据此,我认为中方比较可靠的数据是1000。对比日军的参战部队,该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2.日军兵力究竟几何?

  两支部队的日军,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按照日军记录,桥本部队包括“大行李”(携带大衣等物资的特别辎重队)、普通辎重队(携带弹药粮草等)、护卫骑兵以及指挥部四部分,日方资料称共计200余人。但是,笔者考虑到运输队中拥有70多辆需要四人一马才能推动的大车这一情况,其真实人数应该接近400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军当时普遍使用朝鲜人作为后勤支援人员,参加运输,他们不属于日军的军队编制,也不计入伤亡。而战斗中,这些人由于穿日军后勤人员服装,无法分辨,也被八路军消灭,并计入了战果(说起来,由于“日韩合并”和多年殖民教育,二战中日军的朝鲜帮凶颇为不少,八路军把这些朝鲜“夫役”记入战果并无不当)。

  3.千余日军大部被歼

  新庄汽车队方面日方自己承认战死者约200人。当时战争死亡率与战伤率为1∶3,考虑到日军遭到突袭,而且部分人员最终被包围全歼,死亡人数应该更高,这个比率可能改为1∶2更趋合理。因此,即便这战死的200名日军包括了解围部队的阵亡人员,这一路日军的伤亡也将达到600人以上。

  如此计算,仅这两路日军的伤亡,就已经达到了900人以上。

  因此,平型关大捷中日军伤亡千人应该不是一个很离谱的数字。


结语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之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近些年来,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依据日军战史资料提出:被伏击的日军主要是缺乏训练,缺少武器;八路军歼灭的日军只有二三百人或四五百人,缴获的武器只有百余支完整的步枪。认为所谓“平型关大捷”完全是演绎出来的。这些说法在学术界引起较大争议,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对于这些重要史实问题,我们应该认真考证,辩证分析,还原历史真相。



更多的中日战争话题, 请看:


 1.  第一次中(唐)日战争
     


 2.  第二、三次中(元)日战争
      

 3.  第四次中(明)日战争
     
3.1.
       3.2. 
       3.3. 

 4.  第五次中(清)日战争   

       4.1.
      4.2. 

      4.3.

      4.4.
      


其他:
       1 .        2 .        3. 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高清视频  东北抗联视频(1 -- 9)
        5.  
        6. (纪实)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