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来是这样(47) 越和倭

2024-06-28 23:19:07



47. 越和倭


                     


    古代汉民族称之为“中原”的现在华北地区展开的古代黄河文明圈的人们的主食是杂谷。在中原,很早以前不知道稻米,米这个文字虽然造出来了,但当初是指一般的谷物。


    与此相反,在华中的长江流域,人们在泥水里种植水稻,以大米为主食。


    长江流域的水稻地带,在古代被称为楚,是非汉民族地带,被中原看作是蛮地。


    长江的源流地带是在三世纪时还被看作蛮夷之地的云南。


    云南的背后是广阔的东南亚、印度等的水稻地域,换个说法,也可以说东南亚稻作民族的北方最前线就是中国的长江流域的稻作地域。


 


    春秋战国时期(纪元前770-221年)在长江流域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压制了中原各国。理由应该是和其他的谷物相比,水稻能养育更多的人口。


    后来在长江下流,水田也增加了,集结了更多的人口。这是春秋时代的吴国。吴国的领域在今天的江苏省一带,后来首都定在了苏州。


    古代的吴国在中原看来和楚一样都是蛮地,春秋时代的这个地域的人们外观和汉民族也不一样,男子不结发,披散着,而且还有纹身。


 


    同样是春秋时期,在吴国的南方,现在的浙江省一带,人口膨胀,形成了越国这个稻作国家。


    主食是水稻。风俗习惯,越和吴很相似。越人纹身、短发,经常潜入河川湖泊,很能捕鱼。中原的文化圈对水比较害怕,有着远离水域的文化,所以只是越人会游泳一件事好像就给中原人以野蛮的印象。


    楚、吴、越这三个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的人们的气质和中原诸国相比,有些共同点。


    比如爱吵架、性格暴躁、不善理论、容易受感情驱使。


 


    吴国和越国关系不好。纪元前五百年左右,吴国和越国之间像狗打架一样进行了持续三十余年的战争。


    下面权当玩笑话听吧。因为大米需要借助盐分来食用,所以也许一不小心盐分摄取多了,就容易焦躁。另外钙含量摄取不足也有关系吧?钙含量不足据说也会让人性格暴躁。


    顺便说一下,越国的首都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当时被称为会稽的地方。


    楚、吴、越的语言都和中原不同,据说属于东南亚语系。


 


    战国时代,在楚这样的蛮国,也出现了名叫许行的思想家。


    他认为君主以下的所有统治者阶级都应该和平民百姓一样,自己耕田,过朴素的生活,他提倡全农主义。就是所谓的平等主义,而且是没有分工,否定市场经济,尊崇勤劳。他到中原到处游说,也组织了一个小的教团。


    对此进行激烈抨击的是儒教教团的孟子(纪元前372-同289年)。


    孟子抓住脱离儒教跑到许行教团的人说,许子(许行)的学说是怎么怎么骗人的、完全是幻想、糊涂到家的东西(《孟子》滕文公篇),最后孟子变得情绪化,甚至说出,


    “那家伙(许行)是野蛮人!”


    你考虑考虑,文明人怎么能被野蛮人感化呢?再说那家伙的语言是南蛮鴃舌,孟子这样骂许行。


    鴃舌是指伯劳鸟的叫声。这样鄙视别人的说法太过分了吧。


   


    越也写成粤,春秋末期,集结起来成立国家的只有会稽一带。


    再往南,即现在的广西省、福建省、广东省一带,在孟子当时被称为蛮地,有着“百越(粤)”称呼的各种各样的稻作民族住在那里。


    百越的生活地带非常辽阔,在《汉书》里指“从交趾(越南)开始到会稽为止”的地带。简单来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从福建省、广东省开始到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为止都包含在内统称越人之地。


    作为王国的越国没有持续很久。最繁荣的时候,是以纪元前四九六年出现的有名的越王勾践的英雄事业为顶点,他死后就一蹶不振,在纪元前三三四年被楚国消灭了。


 


    越国灭亡后,也许越的遗民们顺着对马海流漂泊到了九州,带来了水田稻作。这种想象很久以前就存在。


    因为越国的灭亡和九州传来稻作技术的年代非常符合。


 


    当然也不是只有越人是日本人的祖先。稻作的开幕时代弥生时代之前,还有据说持续了数千年或一万年的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的人们在现在的日本版图的各处都留下了遗迹”,


    江上波夫氏(译注:1906-2002,考古学者,曾提出日本是骑马民族的征服王朝的另类学说)用非常新鲜的表达方式说过。


    这些遗迹,不用说北海道,北到南千岛群岛,南到冲绳本岛,在离岛也留下了足迹,由此也可以知道绳文人是非常活跃的,是好奇心非常强的人们。更进一步,从纪元前三千年左右开始使用的像火焰一样的华丽的土器等也能看到他们跃动的精神生活。


    但是,如果稻作没有传来的话、也就是说只凭采集生活的话,很难确保粮食的安定,也不可能实现在固定住所的生活。想想农业这种定居的形态兴起了更好的文化,弥生式农业的开始应该说是日本史上最大的事件。


    带来稻作的人们是越人、还是从朝鲜半岛南端来的人?或者是两者都有?很难用一根绳圈起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带来稻作的人们不管是哪里人,都是坐着船的难民。


 


    越国灭亡后,很多越人跑到了现在的福建省、广东省一带,是确确实实的事。


    特别是跑到福建省的人们,被称为“闽”,在纪元前二零二年成立了叫做闽越国的土侯国。但这个地域的中国化非常晚,一直持续到九世纪末、唐朝快要结束的时候。


   


    三世纪时写成的《魏志倭人传》里,关于倭人的外观,有“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的记述。


    另外,也说到“好沉没捕蛤,文身亦以水禽”。这些记述和关于越人的古代记述非常相似,读着让人感动。


 


    在这里联想到最近的福建人渡来的新闻。他们伪装成越南难民,乘坐破旧的渔船,漂泊到了远方的日本。这种事情发生了多次。


    看到破旧渔船在东海上漂泊的新闻的画面,不自禁地想起了古代越人的这样那样的事,有点喝了陈年老酒的陶醉的感觉。


    说是古代,也只不过是二千数百年前的事,并不是像旧石器时代那样遥远的过去。


(译注:我感到欣慰的是,从作者的文面看不到歧视从福建来的偷渡者的感觉。但更深有感触的是,古代越人远渡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稻作技术,而最近的偷渡者的目的则是为了靠先进的日本经济致富。这期间的差别令人感慨。


    另外,作者对于吃米的人性格暴躁的说法也很耐人寻味。都说东北人暴躁,可能跟吃米和吃盐多有关系吧?现在的江浙一带的人,吸取的盐分少了,可能就少了一些暴虐之气吧?)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