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中国行(2)----走马观花看天津

回天津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那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这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表象。每次返乡都无一例外的会找到许多令人惊讶的新发现。最明显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新建成的或还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比比皆是、无处不在。尤其是那些随处可见、拔地而起、布局宏大的民用住宅楼群更是令人膛目。那楼盖的,一栋比一栋大,一栋比一栋高,一栋比一栋气派。当看多了这些喧闹的繁华景象再转身回到美国的乡村城市时,会使我立即产生一种有如突然从浓油重彩的西洋油画进入到飘逸洒脱的中国水墨卷轴之中的感觉。是的,您没看错,这根本就不是笔误。现在的中国就有如过去的西方。我不是画家,不知道这个比喻是不是恰当,但这的确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当下,中国处处都透露出一股“洋气”和“新潮”,有时甚至比西方真正的洋人还要洋气,好像不“洋气”就不足以彰显一个国家的强大。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钱袋子里装满了金钱的年轻气盛的富绅(不是就像,应该就是),急切的渴望用金钱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大部分的美国城镇,除了那些大城市以外,却像一个早已过了悸动青春期的中年人一样,变得稳重、成熟。他不再计较一天中可以有多少奇迹发生,他更看重的是务实。因此,“洋气”的中国和“土气”的美国给人的视觉反差确实不小。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个人。

从前,可着整个儿天津市也找不出几栋很高的建筑,印象中最高的楼就是渤海大楼和百货大楼吧?后来,天津电视塔一度成为了天津市九十年代初的新型地标建筑。

傍晚,灰蒙蒙中远眺离家不远的天津电视塔。

现在,电视塔的高度早已经落伍了。天津市的可载入史册的高层建筑也早就不止一、二了。坐着出租车随便一转,满眼都是叫不上名字的形态各异的现在化高层建筑。

正中间这个和法国凯旋门类似的建筑是天津五星级的酒店之一:圣·瑞吉斯酒店(Starwood Hotels & Resorts)。

天津是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在这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它既经历了辉煌也遭受了耻辱。1860年天津开埠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由此吸引了大量外国侨民前来定居。天津的租界,就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连带着,他们也把各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融汇在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北方都市里。也因此,天津就有了许多如万国博览会般的风格迥异的异国建筑。一百几十年后,那些经过多次精心修缮和加固最终被保留下来的不同国家的建筑,始终为现代化的新天津增添着无可替代的异域风采。

这个叫啥?

这个叫啥?

这个知道,天津教案的发源地----望海楼天主教堂。

永乐桥摩天轮,又被称为“天津之眼”,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桥上的摩天轮。它的直径为110米,轮外装挂着48个360度透明的座舱,是在2009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以前几次回天津,都没有想到要去那里看看。这次,儿子有从烟台专门来陪他一起玩儿的堂弟做伴,就想起要去看看这只庞然大物。

坐在出租车上,听司机说起,看“天津之眼”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夜晚。因为那正是华灯初放、霓虹绚丽的时辰,在黑色背景和海河两岸彩色灯光的衬托之下,摩天轮会被烘托得更加气势雄伟。

“天津之眼”夜景(网上照片)

可是,儿子早已经和侄子、侄女说好,三个人晚上要去酒吧,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个大轮子上。因此,只好就在白天里去看看了。我们去的时候既不是周末又不是假日,去看摩天轮的没有几个人,想上去转一圈儿的就更是寥寥无几。

很显然,白天没有夜晚靓丽。

既然来了,不上去饱饱眼福就太说不过去了。管他好看不好看呐。毕竟,坐这种建在桥上的摩天轮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体验。

在我看来,白天的景色也一样不错。

房子,房子,到处都是盖房子的。这大轮子才转了不到一半,就已经看见相隔不远的两处还没有建完的住宅小区。

从空中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古文化街建筑群。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五大支流的交汇处,是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以及永定河入海的必经之处。这五条河流最终都要流到天津的海河,再经海河流入渤海。历史上,天津是个多水的城市,一直享有“水乡泽国”的盛誉,而海河又因为纵贯天津全市,被誉为天津的“母亲河”。生活在海河两岸的人们把海河当成了每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夏天,他们在河里游泳,他们在河边纳凉,他们摇着小船在河里荡来荡去,他们坐在河边等待鱼儿上钩。冬天,他们在河上溜冰,他们用钻头破冰下鱼钩捉鱼。海河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生活源泉,海河也伴随着他们一代代繁衍生息。

虽然河水不是那么干净,可在海河里尽情畅游的人们却丝毫也不在意。

小小的木船在河上荡漾,不知摇桨的人是不是以海河为生?

沿岸,有许多安静地坐在那里不紧不慢垂钓的人。他们把自己的战利品放在颜色各异的塑料盆里,有的多,有的少。海河居然也出产锦鲤了??

海河上的桥多得数不清,这只是其中之一座。

这是远眺另一座桥

海河岸边的高楼越来越多。

顺着海河边儿走,一会儿就到了古文化街。逢年过节时,这里拥挤的很。人们争先恐后的到天后宫上一炷高香,乞求妈祖保佑平安,也请求娘娘赐给自己子嗣;去玉皇阁参拜玉皇大帝,求玉皇大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我们去的时候,娘娘宫一点儿不拥挤。镜头中出现的两位女士,没有一个是我。

玉皇阁也没有香烟缭绕。

文化街里并没有很多游客,但地面却十分的干净。

 

高楼林立中的一条古老的胡同儿。

胡同儿中的一座宁静小院。

做糖人儿的摊主为了招揽游人注意,从小火热着的锅里崴出一齁齁儿的糖稀快速的制成不知是小蛇还是蝌蚪的形状。

天津城之大,要逛还真得有几天。光靠开动“11号”(北京人叫作“腿儿着”)是不行的,非得把人累个臭死。既然想在城里“走‘马’观花”,除了坐出租车以外,要是能有匹马驮着咱走一走那就更有意思了。您还别说,还真遇上了坐马车观光的“好事”。那好像是在五大道之一的重庆道附近,我和儿子还有侄子三人见到了好几辆漂亮的西式马车,旁边的树底下还拴着几匹鬃毛发亮的高头大马。有人在热情的推销坐马车观历史景点的项目,因为五大道上有许多百年来各朝各代各类名人住过的各式小洋楼,都成了眼下招揽观光客赚钱的好项目。看到一辆不大的马车上已经有游客坐上去准备出发了,又看见一匹马拉着一辆马车已经出发了,于是赶紧买了三张八十块钱一张的车票上了那辆人还没有满的马车。谁知,当这辆车已经坐满游客后却没有立即走,又等着另一辆马车也坐满了人之后才决定两个车厢由马拉着一起出发。我以为,前面的马车是一匹马拉一节车厢,这两个车箱上坐了几十号人,那么沉重的负担,怎么也应该要有两匹马合力拉着才对。没有想到的是,那个面无表情的赶车人只拉过来一匹马,然后就毫不犹豫的把拉两节车厢的绳套套在了马的脖子上,之后他一勒马缰绳,那匹可怜的马就使足了劲拉着沉重的两车人上路了。这下子可好,观光的好心情顿时就没有了,我的眼睛一路上几乎都没有离开过那匹可怜的马。我还和两个大男孩儿说:早知道他们用一匹马拉两辆车,我就不上了。要不是因为八十块钱一张票扔了可惜,我一定就下车了。真的,因为我觉得那匹马实在是太可怜了。我们在美国住的城市的市中心也有马车拉游客的项目,可那都是一匹高头大马拉着一辆只能坐两个人的马车。很明显,马的主人知道自己马的价值和力量。可这里的人却为什么不爱护自己的马呢?同样都是马,怎么待遇就相差那么大呢?

就因为觉得它可怜,临走之前还特意把它照下来。那个背对镜头的男人就是只顾赚钱不顾马儿死活的贪婪之徒。

白天转的那一小会儿并不足以让儿子和侄子消耗掉全身的能量。于是,他们叫上我天津的侄女为他们带路,三个年轻人一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就跑去酒吧消遣。

儿子跟我说了这家酒吧的名字,但我还是没有记住。据说,这是天津市数一数二的酒吧,里面都是俄罗斯的女孩儿在表演。也不知三个人这是叫的什么东西?反正他们去了几次,估计肯定是不错的。

回天津,主要是为了看母亲。见我回去了,过年没有回家的阿姨就请了几天假。母亲身边不能离开人。所以,我一直等到阿姨回来才有机会带着儿子和不熟悉天津的山东来的侄子在外面闲逛了不几天。虽然是蜻蜓点水式的,但毕竟还是有所收获的。以后有时间,下次再觅佳境吧。

 

 

(文章中的所有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