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妈妈开小会: 我家这样学双语

2024-05-06 06:04:14

自从《 》和《 》发表后,一直有海外的家长回复我,向我诉说双语育儿的种种困惑。

有的家长问我如何帮孩子学中文,平日给孩子念书的时候,念中文书还是英文书;有的家长担心家里的中文环境会给孩子的英语交流造成障碍,犹豫着是否应该在家里和孩子说英文;有的家长向我倾吐逼迫孩子学中文的艰辛,以及家长“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无奈; 等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家长的困惑、担忧和烦恼,我都有过。今天,我就从自己双语育儿的经历出发,谈谈我的想法。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答复或留言。如果您也有几招独门绝技,还恳请你千万不要藏着不露哦 (这样一来,你收获的不仅是衷心的感激,还有众人死心塌地的支持!)

我的双语育儿之道:在理论和实践中游走

我们家是基本遵循“一人一语”的原则。所谓“一人一语”,即OPOL (One-Parent-One-Language),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常见的、以家庭为单元的,抚养双语/多语儿童的育儿之道。OPOL的做法,就是父母或照看者的每一方,只说一种语言, 比如说,爸爸仅说英语,妈妈仅说汉语,奶奶仅说法语,保姆仅说西班牙语,等等。

这种“一人一语”的理论,最早由由法国语言学家莫里斯格拉蒙(Maurice Grammont)于1902年推出。莫里斯认为,通过一开始就将语言分离,父母可以防止他们的双语孩子混合代码和混淆语言。而“一人一语”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将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人联系起来,因而能保障孩子的语言不受父母的相互干扰而同时开发。

莫里斯之后,众多语言学家,依据自己的育儿经历或案例研究,不断对“一人一语”的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但是,总的来说,支持“一人一语”的语言学家们都一致认同,成功培养双语儿童的秘诀,首当其冲就是家长要持之以恒,永远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双方一旦决定让爸爸说英语,妈妈说汉语,以后的日子就“板上钉钉、有板有眼”了。

爸爸要永远在孩子面前说英语,给孩子只念英文书,和孩子仅用英语交流;而妈妈就要在家庭中化为“汉语语言的象征”,英文再说得呱呱叫,孩子面前也不说;大部头再读得懂,只给孩子念中文书。

那么,仅说英语的爸爸和仅说汉语的妈妈之间,用什么语言交流呢?用没有多少外界支持的弱势语言。比如说,在英语环境中,汉语是少数语种,就成为弱势语言。

根据理论,海外父母双方用汉语对话,会增加孩子接触汉语的机会。如果父母一方不懂汉语或说不了汉语,夫妻之间只有说英语的选择,那说汉语的那一方父母就更加“任重而道远”,必须保持“绝对一致”性,时时刻刻勿忘用汉语和孩子互动,否则孩子就会失去学汉语的动力,偏向强势语言英语,而用英语同双方父母交流。

 

但是,很多时候,理论是理论上的一套,现实有现实中的难处。就那我们家的例子来说,由于爸爸说不了汉语,我们又身在北美,教导孩子学中文的重担就落在我的肩上。从孩子出生之日起,我就坚持和她们说汉语,让他们听中文儿歌、童谣,看中文电视,尽可能地给她们念中文书。

我说“尽可能”, 是因为相对于图书馆海量的英语图画书和桥梁书,我从国内带来的中文读本,怎么多也比不上图书馆的多。有时候,孩子们厌倦了我反复地给她们念中文书,她们渴望听更多的故事,看更多的书。而孩子爸爸又不可能像我一样,可以每时每刻陪着孩子。

为了这个“我该不该给孩子念英文?”,我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还参与了其他双语/多语家庭对这个问题的辩论,有的家长坚持严格、刻板地执行“一人一语”的理论,认为这是帮助孩子实现两种语言都完美无缺、出神入化的唯一途径。有的家长认为时不时混合代码,中英夹杂也无碍大局。辩论的结果,是各执一词,争持不下。

后来,当我静下心来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双语”,我突然想通这个问题了。我们让孩子学双语,是因为两种语言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裨益;是因为我们希望孩子“树高千尺不忘根,饮水思源不忘本;是因为多元文化视野可以帮助孩子跳出窠臼,“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是因为“技多不压身”,双语能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帮助孩子提升未来生活质量。

一人一语”的理论可以为我们的双语育儿提供战略指导,或是一个宏观框架,但是,具体到战术步骤或微观行为上,我们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运用理论,不要教条、生硬、机械地搬运理论。

只要我们双语育儿的目的达到了,我们基本遵循“一人一语”的大方向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在那些“一定要读中文书”,“一句英文也不要讲”的细节上纠结。只要孩子喜欢听,我就给孩子念故事书,中文书最好,英语书也不必刻意回避。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尽可能地让母语是英语的爸爸念英文书。

同样道理,我们也不必非要孩子说中文。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毕竟是在英语环境下长大的,她更喜欢随性地说英语,只要我坚持和孩子讲汉语,即便孩子用英语回答,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她是听得懂的啊。不过,如果孩子愿意,我会耐心地听她用英语说完之后,再用汉语重复一遍。

还有,我们也不要只想着自己的语言“输出”(output),而忽视了孩子那里的语言“吸入”(intake)。毕竟,孩子不想学,家长多说也是耳旁风。像我的大女儿娅娅,从小就很喜欢英文儿歌和童谣,特别喜欢我给她念苏博士的绘本。她自上学之后,就更加偏向英语,自愿去做英文作业,对中文作业有抵触情绪。我一开始总是催促着她做中文作业,后来发现,与其与她日日周旋,上演“猫抓老鼠”,不如顺其自然(说是放任自流也未尝不可),只要她不厌恶学中文就好。

总而言之,双语的家庭环境,是我们作为家长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帮助孩子学习双语的过程,应该成为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的一个过程。 我们不应该让一些细枝末节问题,限制了我们和孩子之间交流的自由,更不应该让我们的“一厢情愿”,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快乐。

 
顺便答疑:英语还是汉语?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如果我们夫妻双方都是华裔,都说弱势语言汉语,我们该如何帮孩子学双语?

我认为,你还是可以遵循“一人一语”的原则,只不过“一人一语”在这里变成了“一家一语。”即夫妻双方以家庭为单元,都对孩子说汉语,让孩子将“家”和“汉语”联系起来, 而让家之外的外界环境(比如说学校)帮助孩子学英语。

有的家长可能担心,如果我们都对孩子自小说汉语,孩子上学后,英语跟不上,怎么办?

我认为,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必要的。先不要说孩子自小在英语环境长大,同英语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 (除非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父母关在家中,永不出来见天日),英语就是孩子的母语之一,就是孩子满5岁上幼儿园之后,英语稍落后一些,迎头赶上也是指日可待的。

我在《 》一文中,鼓励家长尝试着模拟孩子获得母语的过程,用外语辅助孩子认知周围的事物并用外语描述其具体功能, 或者用外语和孩子交流和互动。这是因为英语在国内是弱势语言,所以只好通过家长来主动创造英语的语言环境。

而对于身处海外的父母,我相反并不鼓励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说英语。这是因为,第一,在海外,英语是强势语言,我们已经有了这个英语的语言环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来帮助孩子学英语。

第二,我们的英语再怎么好,要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对英语语法的注意,还是有点难度的,毕竟英语对我们来说是第二语言。我们在语法、选词、句子结构上可能犯了错误,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可我们的孩子从此学了去,记住了,那麻烦就大了。

当然我并不反对父母给孩子念英文书,因为“念”和“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父母照本宣科地念书,除了语音上可能有点口音外,语法上是没有错误的,不会误“己”子弟。


开会了,开会了:
欢迎海外“推爸疼妈”们加入讨论,分享自己家双语育儿的秘笈和良方。也欢迎你提问或留言。

  1. 请先介绍一下你家的情况,爸爸说什么语言,妈妈说什么语言,孩子们说什么语言;
  2. 在双语育儿的过程中,你们依据什么理论、方法、模式?
  3. 在双语育儿的过程中,你们使用了什么资源和材料(图画书、歌谣、电影等等)?
  4. 你们遇到了哪些挑战?碰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5. 你们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给新妈妈或准妈妈的?


回复 双语可以看到《如何帮助孩子学外语?》
回复 海外可以看到《海外妈妈开小会: 我家这样学双语》
回复 家庭可以看到《一个华裔家庭心中永远的痛》
回复 阅读可以看到《儿童早期阅读心得谈》
回复 育儿可以看到《在育儿旅程中犯的那些错》


丽娜妈妈:
三个孩子的母亲,旅居美国。乐于与您分享双语育儿的资源、经验、感悟和成果,探讨儿童双语教学的课题,提供美国儿童教育的信息,并推荐精美的英语儿童绘本。微信公众帐号Best4Future

【一点心愿】如果您读了这篇文章觉得有收获、有感触、有意见、有建议,欢迎回复或留言。也欢迎您与朋友分享, 但请保留以下信息和二维码:

作者微信帐号: Best4FutureChina
微信公众帐号: Best4Future

关注丽娜妈妈双语宝宝(搜索微信公众帐号Best4Future)或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然后选“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即可。

【版权申明】本博客或公众号内所有文章,皆为原创。商业媒体(含平媒、网媒、电视广播及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