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t tent inflatable bubble tent house bubble House Tent bubble House Hotel bubble type tent

读谢宝瑜的长篇小说《玫瑰坝》

小说《玫瑰坝》封面

文章摘要:

打开书,没有前言,没有编后语,没有名人介绍。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书,它一下子就把我带到那个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年代。伤痕文学好像已经把“新中国”的前 27 年写尽了。其实,在西方生活久了,你会发现,对那段历史, 远 没 有道尽。 谢宝瑜的《玫瑰坝》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那个年代。

《玫瑰坝》小说简介:

西南一个群山怀抱,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的山谷,叫玫瑰坝。几百年来,村民过着闭塞的生活,外界发生的事情只有从小商贩们口中得知。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却在1950年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故事主人公冯东明是个信仰共产主义,盼望人人平等的城市青年。他热诚地参加了玫瑰坝地区的土改、肃反、反右、互助组、合作化、大跃进一系列中央下达的运动,经历了三年饥荒,最后卷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冯东明在为中国新政权积极工作的十几年内,经历了三个女人,一个是漂亮聪明的女干部范淑君,一个是泼辣能干娇好的青年团干部王春花,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地主婆陈素芬。故事美丽曲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十分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一曲时代的凄美的悲歌。


( 一) 六十万字话当年

评谢宝瑜的《玫瑰坝》的文章有几篇,网上以廖康的评论流传得最广。他是横向比较评论的──和其它同类书做比较,并且从经济体系和写作角度来评论,特别提到了小说中的对话对人物性格的刻划。

当我通过 得 到 《玫瑰坝》这本书时,我难以形容我的感觉,它象个孤儿躺在我的面前。封皮是单调的灰色,封面只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再没有其它内容和图案了。封底只有短短的小说内容简介。

打开书,没有前言,没有编后语,没有名人介绍。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书,它一下子就把我带到那个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年代。伤痕文学好像已经把“新中国”的前 27 年写尽了。其实,在西方生活久了,你会发现,对那段历史,远没有道尽。谢宝瑜的《玫瑰坝》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那个年代。

爱情永远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不论世道多么昌盛,多么动荡,多么无望,爱情总是存在的,它给人最先的生活盼望和最后的生活支柱。爱犹如水,只要有缝隙,就渗入其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 《玫瑰坝》讲述的就是一个深深的爱情故事。

历史是面镜子,悲剧周而复始地重复。一个小说作者应该再现悲剧给读者,而不应该评判悲剧。如果小说作者以一种正义在手的架势去评说历史,去控诉历史,那么,他/她的文字是不完全的,是令人遗憾的。多数伤痕文学都是在控诉那个年代的体制和领导者的错误,悲愤地诉说自己的苦难。其实,对那段历史,老百姓们也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误区。《玫瑰坝》正是演示了一代人内心的误区,揭示了人们是怎样自己把自己推向一个极端的境地。

《玫瑰坝》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南山区,从 1950 年讲述到 196 7 年。全书 60 多万字, 58 章, 919 页。但是当你阅读时,你不觉得长,作者好象没有多余的话,把叙述对话压缩到了最短的程度。

这本书虽然是一部爱情小说,却没有很多情爱的描写。它像是一本纪实,里面有大段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引用,还有详细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的记录。比如,刚解放时,买一支钢笔要两万圆。对村庄的叙述更详细,有地理地貌描述,村民人口统计,家族关系,还有土改前地主雇农的关系,土地租用的利息百分比,有合作化以后的工分制的执行细节,还有土质,亩产,庄稼轮作套作的知识。总之,它更象一部村史。

《玫瑰坝》语言传统朴实,非常容易阅读。全书似乎只选了所有必须的情节,一个情节是下一个情节周密的铺垫,使素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二)英雄儿女十七八

《玫瑰坝》开篇是土改,它的写法不太像一般的小说,没有太多的景物,心理,煽情描述,节奏比较快,语言简明易懂。

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1950 年,共产党解放军刚占领中国西南地区,新兴的地方县政府派年轻人去农村搞土改(分田地)。土改工作组都由一个老革命和两名进步青年组成。老革命也就是二十岁出头,进步青年就是向共产党靠近的十几岁的中学生。

小说中详细讲到其中的一组三人,进入玫瑰坝地区。该地区有 420 户人家, 2131 人,就被这三个青年,三杆枪,折腾个天翻地覆。可信吗?你读了这本书,就信了。小说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不容置疑。

另外两个工作组成员就没有第一组的幸运,受到了土匪和国民党的散兵游勇的攻击,四个被杀,两个受伤。小说一带而过,毫不罗嗦。同志的牺牲,让玫瑰坝的三位青年化悲痛为力量,更加憎恶“阶级敌人”,所以他们对地主镇压更狠。自己的同学被人杀了,能不报仇吗?仇恨和对立就是这么形成的。

他们仨的工作开始也不顺利,无法展开工作。他们也汇报了展开土改工作的难度──发动不起群众。县委书记说:刘胡兰牺牲的时候多大?你们参加革命的时候多大?

这仨人顿悟,马上团结了玫瑰坝地区的青少年们( 10 岁到 15 岁),一下子局面就打开了。后来,抓地主地主婆,都由这帮红小鬼去抓。工作组的三个人全权把这 2131 人定了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这些成分让村民在以后的 30 来年里受益或受难。

这让我想到文革,文革不是也靠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吗。我们上小学时,老师不是也讲哪个革命家十几岁就参加革命了吗?刘胡兰 14 岁就当妇救会长了,贺子珍 17 岁当妇救会长,邓颖超好象也是 15 岁参加革命活动的。

从人性来讲,十几岁是最令人关注的年龄。这时期的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包括好坏),偏激,敏感,自以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岁数是最受控制的。如:不能参加选举,不能进入酒吧,即便在超市工作,不得卖酒烟。甚至不能取自己的存款。十七岁以上才能学开车,并且要交几倍的开车保险。由此可见,十几岁的孩子虽然已经是小大人了,可以自立了,但是社会法律却对他们做了最大程度的限制。

相比之下,中国上个世纪,几度给十几岁的孩子生杀大权。我们勤劳勇敢,但是却因动乱而落后。

(三) 美丽贤慧陈素芬

小说从 1950 年土改写起,经过镇反、大跃进,截止在文革的前期。故事发生在四川一个群山怀抱,只有一条崎岖的山道通向外界的偏僻地区──一个叫玫瑰坝的地方。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个在当地被大家认为的知识份子,他有高中学历,是个其貌不扬,彬彬有礼,很有女人缘的小伙子,叫冯东明。我个人认为这部小说与众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对女人美好的描写,以至于我以为作者是位女士。

冯东明一生被三个女人深深爱恋过。不仅如此,还是三个不同凡响的女人,最突出的是女主人公陈素芬。有些评论认为,陈素芬这个人物不真实,太完美了。这里要说些题外话。刚毕业时,因为工作关系,我在农村工作过一年。象陈素芬这种美丽智慧的女性,我接触过。当时我曾想:知识和智慧不是等同的,广大的农村藏龙卧虎。我不觉得陈素芬这个人物不真实。

陈素芬是地主婆,她的丈夫王秉文拥有水田 122 亩,旱地 151 亩。共产党土改队进入玫瑰坝前,陈素芬劝丈夫带着全家逃到缅甸去。她认为共产党来了以后,地主会遭殃,她丈夫王秉文不信。她劝丈夫道:“你没当过穷人,当然不知道穷人的心。”这是一种很大胆的描写,言辞朴实,句意深刻。共产党就懂这些,在发动群众时就用如下的话做宣传:“穷不可耻,而是光荣,因为越穷的人越革命。”在当时的“革命”就像现在“性解放”一样时髦,大家都想革命,不愿落伍。

王秉文不信妻子陈素芬的话,指出“你没看过几本历史书,不大了解天下的大事”。不仅如此,他还劝土匪头子田永煦接受招安。王秉文自己也愿意把私有土地交出。陈素芬服从丈夫,留在了玫瑰坝。

书中安排的细节都是意味深长的。比如,王秉文带着妻子陈素芬去看他们拥有的土地时,看到一块水田漏水,王秉文挽起袖子,用手拢土,去堵漏洞。这时,土改队的三个青年正好路过,他们以为王秉文是劳动人民的一员,就和善地问路,并同他聊起天来,双方感觉非常愉快。这让王秉文很欣慰,认为自己的猜测是对的,妻子是错的,共产党是讲道理的,根本不用怕。

进驻玫瑰坝后,这三位青年知道王秉文是本地最大的地主,就再也不与他说一句话了,突然对他横眉冷对了,不理他的询问,开始着手背后调查王秉文的罪行。这样的描写是触目惊心的,点出一个传统的非人道的做事方法。这恐怕不是共产党独家的方法。偏远地区的家族争斗就是这样的,十分惨烈和无情。

当王秉文被土改工作队枪毙前,他“感慨万分地想:‘我真是白活了几十年,白读了那么多书,在素芬看来是十分简单的道理,我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可以领悟得到。’”

小说没有大书特书陈素芬在失去丈夫后的巨大悲哀,一反一般小说所不肯放弃的情节描绘,而详细写了陈素芬默默的听从土改队员的命令,她带 着 一个周岁的儿子住在一个条件很差的小屋,换洗衣服和尿布都没有。

陈素芬的这种恶劣生活条件很快得到改善,因为她低着头向土改工作组请求她只需要几件换洗衣服和尿布,婴儿没有尿布,一夜不停地哭。她的要求马上被答应,而且工作组还给她更多的东西。原因是组长郝勇爱上陈素芬了,组员冯东明本人性格不很激烈,当然不反对。另一组员范淑君,虽然嫉妒陈素芬的美丽,也没有反对。看着美丽顺服柔弱的陈素芬,恐怕狠不下心。

这段描写自然。首先表现了工作组对地主的严格态度。微妙的是,在不留情面的土改运动中,一种本能的爱慕,可以让一个对地主阶级刻骨仇恨的人放弃无情专政,而暗中保护心中的爱人。

小说中类似的情节还出现数次,由于陈素芬的温顺,在郝勇、范淑君、冯东明的努力下,陈素芬的成分变成贫民了,这让陈素芬为此受益几年。

新中国的几次运动中,被镇压者无数。参与镇压者众多,不然也形成不了运动。对于中央文件的理解,各人不同。因着恨和爱,结果可以大相径庭。冯东明对陈素芬是爱护的,同情的。但是他却恨王秉文。他认为 50 多岁的王秉文占有 20 多岁的陈素芬,可恨。所以,他毫不留情地镇压王秉文。在王秉文死后,冯东明心里还在咒骂这个老地主。

陈素芬对爱情是渴望的。她感激尊重老地主王秉文,但是她又不是烈女,不会为丈夫去死。她想再找一个丈夫,但是她又是宿命论者。她爱上了冯东明,却不愿主动,而是等待着顺其自然的机会来实现他们的结合。《玫瑰坝》没有一般小说的套路──比如:让有情人终不成眷属;让读者去揪心;在结尾处留个悬念。作者实实在在地成全了这两位爱恋的男女,他们结婚了。作者把爱融入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没有煽情浪漫的情节,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深刻的,坚实的,美好的,有回味的。

(四)聪明谨慎范淑君

范淑君是冯东明的初恋。解放初期,组长郝勇带着两个组员范淑君和冯东明去玫瑰坝搞土改。在一起工作使冯东明和范淑君互相了解和爱慕。她爱他的书生文雅气质,他爱她的聪慧美丽。范淑君是阑县共产党新政权中最年轻漂亮的中级干部。冯东明由于出身不好,没有升级,还是基层干部。这里出现剪刀差,女高男低。

书中有一情节,说土改是消灭剥削,建立平等制度。但是,土改刚结束,干部回城,阑县政府机关大院食堂就实行大灶(基层干部),中灶(中级干部),小灶(高级干部)。干部们没有一个觉得不合理的,认为首长工作辛苦,应该吃小灶。作为情人的冯东明和范淑君,因为级别不同,还不能在一起吃饭了。

范淑君由于出身不富有,人又美丽聪明,党重点培养她,她成长得很快。她一两年内就熟悉了共产党的系统,知道怎样行为说话才是安全的。当她终于向党组织递交结婚申请后,她突然消失了。然后冯东明收到了她的纸条,结束他们的关系。再后来,她被提升为地区团委副书记,很快与地委书记寇家孟结婚。

范淑君与地委领导结婚是她不得以的屈从,她甚至晕厥住院。地委书记看上了她,便假以党组织的名义,派妇联主任来作她的思想工作,要求她服从“组织的决议”,和书记结婚。她的“党性”要求她服从“党的指示”,如果她拒绝那桩婚事,她仍然不能与冯东明结婚,党不会批准的。

因为与地委领导结婚了,她晋升得更快,但生活不幸福。可是,她有计划有谋略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自己心中的爱人生一个孩子。

范淑君的丈夫寇家孟是个赃官,他贪污,玩女人。女人要是不就范,他会在政治上迫害她们。范淑君为此身心受折磨,但是她忍受了。在文革初期,寇家孟终于成为一场新运动的专政对象,范淑君因此下台,到农场劳改。可是,她有一个和心爱的人所生的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柱,她勇敢地活下去。这个情节着墨不多,非常感人。

(五)四川辣妹王春花

王春花是玫瑰坝人,小村姑。土改工作队在玫瑰坝发动不起群众后,发现从十几岁的少年入手才能打开局面。王春花就是那些少年中的一位,她才 15 岁。在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后,她有了阶级觉悟,她第一个跳到台上,去打地主婆的嘴巴。在几百年的村史中,第一次出现温柔少女打人的现象,让老少乡亲惊愕。王春花的未婚夫因此退婚,让她颜面丧尽。她去跟干部冯东明哭诉,说她的一生都完了。

冯东明开导她,让她把心放在革命工作上,告诉她,她才 15 岁,聪明漂亮,哪有嫁不出去的道理,王春花半信半疑。冯东明还推荐王春花去党校学习。

王春花继续在村里发动青年,搞些文艺活动,她很有创新。她所编排的节目,受到欢迎,县委宣传部让玫瑰坝青年剧组在阑县城乡巡回演出,王春花一举成功,使玫瑰坝也出名了。党又注意到这位出色的小姑娘, 调她 到省委党校学习,把她当成了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王春花真心爱上了冯东明,她不想离开玫瑰坝。但是,冯东明不爱她,所以鼓励她去党校。就这样,王春花去党校了。凭藉她的机灵,她学会党内市侩语言,从容行贿,在政府内搞好关系,她于是晋升很快。即便这样,她心中纯洁的爱情却丝毫不改,她深爱着冯东明。由于冯东明出身不好,有亲属在台湾做要职,党组织不同意这门亲事。王春花和范淑君一样,对于党组织反对她与冯东明结婚的决定,没有反抗,也不敢放弃政治前途。她终于和别人结婚了。但是,她心中的爱人还是冯东明。

(六) 研读马列冯东明

共产党的体制很粗放,是地主,就必须打倒,不管是怎样致富的。共产党的体制又很详细的。比如,共产党干部结婚,要党组织批准。土改工作有系统的训练,生活方面更细了,看看下面的段落,就能窥见一斑:

“集训队里生活紧张,每天天不亮起床,整理床铺,去操场。接着,参加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大会报告,小组讨论,直到深夜。洗脸,刷牙,吃饭,睡觉,拉屎,撒尿都压缩到了不能再短的时间之内。星期日留半天整理内务,领导宣布,队员们应该每个星期换洗一次内衣,每个月换洗一次外衣。”

稍有异样,就会被同志们批评,犯点小错误,几乎不容易打翻身仗。所以,每个同志都是小心翼翼地为革命工作着。冯东明就这样成为了共产主义信徒的。

冯东明被三个女人爱恋过,他真有资格吹牛了。也能靠着两位中级女干部,躲避政治运动。可是,他是呆哥。在初恋情人已经嫁给别人以后,他的感情转向美丽的陈素芬。和心中恋人同住一个院子里多年,他们居然没有身体接触,没有过界,这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共产党先躯在星星之火年代就大开性戒,自由恋爱,换妻换友了。对于革命理论,他们去精取粗,新女性毫不犹豫地做起第三者,理直气壮地当上小妻子。他们的这些事迹过去、现在、将来津津乐道地被人民传扬着、歌颂着。相比之下,基层共产党干部呆得比庙里的和尚都规距,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反差。

冯东明不仅正派规矩,还是马克思的忠实读者,经常夜读资本论。然后,对照着村里的经济情况,把马列理论用在实践中。陈素芬认为他走火入魔了。

冯东明多数情况下很斯文,但时常能做出令人吃惊的暴力举动。当村民继续拜菩萨时,他会把庙里的菩萨的手臂打断。在大炼钢铁运动中,他把村民的锅都砸了,乡亲们都无法在家中做饭。

这让我想起李志绥的回忆录中的一个情节。毛回韶山,想去看一个家乡的庙,老乡说被砸了。李志绥描述道:毛的表情非常悲哀,说庙是村子里人的精神支柱。没钱看病时,拜菩萨,也许能把病抗过去。

小说提到每个运动都有中央文件做指导,但是在执行中央精神时,就是基层干部对 文件 的个人理解了。冯东明是城里人,资产阶级少爷,他不懂农民的生活,他坚决反对封建迷信,毫不犹豫地砸寺庙中的菩萨。正因为他是少爷出身,他就要越发表现革命,来证明自己拥护党,来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小说中几次出现类似情节,提到出身不好的人,整起人来更狠。

新中国的一系列运动,是毛巩固政权的措施,手段很左很残酷。这种左的精神从中央散发到全国,距离中央越远的地方,左得越令人难以置信。

冯东明还有一个暗恋他的女人,一个小学教师魏锦雯。在文革前夕,范淑君为了保护冯东明,让他从新做官──当公社书记。人算不如天算,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公社书记就是大官,是跑不了的走资派。魏锦雯是革命派,但是,她想保护冯东明。冯东明经过这些运动,对共产党失望了,也不呆了,感到魏锦雯对他的爱,他要利用这个爱,来保护他的妻子陈素芬。他甚至伪装出他喜欢女教师,他竟然跪倒在她面前,因为他已经感受到即将来临的厄运。但是为时已晚,魏锦雯已经力不从心。她们都迷失于更惨烈的运动中。

(七) 好吃懒做王守伦

所有《玫瑰坝》的相关评论都鞭打了王守伦这个人物,我却不以为然。他是全书的味精,有了他,故事更鲜活起来。

王守伦是村子里的异类,他不像村中的其他青年一样置地盖房,为自己娶媳妇作准备。他的这种想法在现代青年来讲,不是少数。但在那个年月的乡下,他就是无赖。长辈们可以随便在乡亲面前训斥他的懒惰。他不为自己辩护,但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过着一人有饭,全家不饿的日子。

就在这时候,共产党来了,把王守伦这个 18 岁的青年看成全村最穷,最重要的团结发展对象。他一下子成为玫瑰坝的要人了,连家族长老都来请他吃饭。他诚惶诚恐。王守伦后来成为公社党委书记,也幸福地恋爱过。成为共产党的一员以后,他不呆,知道他的什么行为不触犯党的戒律,什么行为会让他政治生命结束,他在官位上游刃有余。

王守伦心中惦念着漂亮的地主婆。在饥荒年代,他用管理口粮的权力,迫使村里的所有漂亮女青年与他睡觉。他露骨地说只要他看上的女人和他睡觉,他就满足她们的要求,给她们好处。他说到做到。他在最疯狂的时候,也不去打女人,认为好男不与女斗。

他把所有工作给冯东明去做,自己吃喝玩乐。因为他知道,共产党体系内,只要不犯路线错误,生活懒散是小节,对待工农出身的干部尤其是这样。

在饥荒年间,看到村里有人饿死,他毅然决定向上级隐瞒产量,发动全村村民隐藏粮食。他自己受到毒打,也不说出真相。上级拿他没办法,谁让他是工农干部呢?收公粮的干部走了以后,他将粮食拿出,分给每个村民五斤玉米。这在吃食堂的年月,是一个壮举。也说明他说话算数。书中 几次 提到王守伦说话算数的事情。

他的胡作非为终于被一场运动给揭发出来,被打倒了,去劳改了。作者没有给出王守伦后来的下落。他不会有生命危险的。下一场运动来了,他也许会鲤鱼翻身。他是一个政治工具。

我们不用对王守伦这么仇恨,他的行为与很多人比还不是最坏。现在很多名人有二奶?有些人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引诱女人,然后再欺骗抛弃女人,拒绝承认 曾经有过的关系 ,甚至对二奶进行公开的人身侮辱。就是这样的人,现在仍旧享受着公众的仰目。

(八)人生悲喜十八载

《玫瑰坝》写在一个 极端 的环境,书中涉及近百人物,不能一一列举。作者不失幽默,在全书中贯穿了爱的线索。爱使人宽容,并愿意在一个严峻的年代去保护所爱的人。在各个运动中,人们行为动机,或源于信仰共产主义;或源于嫉妒;或源于完成上级的指标,保护自己的政治生命;或出于保护其他人;或出于个人恩仇。作者对每个人物都自然地勾勒了合理的人性──他们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人和事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身在其中时,看不到事情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和走向。但是,事过境迁,我们也许能够清醒些。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村民丁万金得了麻风病。在玫瑰坝的先例中,麻风病人是要被赶到村外荒地,让他自生自灭的。当地干部王守伦正带领村民赶走丁万金时,冯东明赶到,制止了村民的行为,取而带代之的是为丁万金在一片荒地上盖个简易小房,他的全家都跟着他住到那里去了。他们开荒种地,自给自足。那个地方没有人去,怕受传染。

在饥荒年间,收购粮食的干部也不敢去那里收粮,那里成了世外桃源,他们自己吃不完自己种的粮食。村民饿得也不怕传染了,去那里悄悄买粮,主动地保密。丁家拯救的很多村民的性命。

十八年,弹指间,经历的是腥风血雨,饥饿贫穷,误解羞辱,很多事情是我们现在无法想像的。即便如此,爱仍然滋润在民间,伴随人们度过一个个苦难,即便最终毁灭,但是,曾经爱过了。

就让历史躺在那里给后人观瞻,而这首偏远山区动人心弦的史诗般的爱情故事会回荡在我的心里。

谢谢作者谢宝瑜。


土干:读谢宝瑜的长篇小说《玫瑰坝》Transparent tent inflatable bubble tent house bubble House Tent bubble House Hotel bubble type tent

Most of our products ar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customer requirements, as the specification style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same product will lead to different product prices will be different, so please photographed before the product must contact us






如果有任何关于网站的意见,可以QQ联系或者发邮箱。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 tags -